新闻淡季如何做“巧妇”?掌握这些小技巧,你也可以!
编者按
春节前夕寄给海外亲人的包裹,世界杯期间销量暴涨的小龙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潮国货......除了镁光灯聚集的各种高大上的会议,寒来暑往的四季变换和一蔬一饭袅袅升起的人间烟火同样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线索,等待被挖掘。本期中新社上海分社记者李佳佳将分享独门秘籍,带你寻找“新闻富矿”。
▲本文作者 中新社上海分社记者李佳佳
记者又不是导游,还能有淡旺季之分?别说还真有。往往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的季节,各种新闻线索也随之“苏醒”。可要到了酷暑炎夏和寒冬腊月,人都不想挪窝,新闻线索更感觉不是避暑就是冬眠去了。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摄影记者还在跟我“吐槽”:“往年的8月,我还能出去拍拍高温,拍拍台风,今年8月上海啥都没有,扫街都扫不动了。”
说实话,“扫街”可真是新闻淡季的一大利器,文字记者用得,摄影、视频记者也用得。但是“扫街”不等同于“逛大街”,若是不带着既定主题,只是漫无目的地在街上闲逛看风景,那“扫街”就算是失败了一半。
▲进博会中新社工作室
事出反常必有“新闻”上海分社有一个经久不衰的栏目叫“申城风景线”,与“扫街”绝搭,有点资历的分社同仁肯定都知道这个栏目。这么多年来,这个主打写作上海新奇见闻、市井百态的栏目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起起伏伏。
过去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出好几篇。近年来该栏目略有式微之势,分社领导也觉得荒废了可惜,故也时常鼓励年轻记者多尝试,一来此类题材与讲究“软身段”的中新风格颇为契合,二来也可借此锻炼年轻的采编队伍。
之所以说“申城风景线”,也是因为如果想在新闻淡季做一名“巧妇”,选择从这个栏目入手不啻为一种很好的选择。“申城风景线”的稿子没有所谓的主办方提供的新闻统发稿,稿件漂亮与否,全仰仗于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扫街”时观察得细不细致,采访采得扎不扎实,没有统发稿的先入为主,行文很见记者功力,对于新入职的菜鸟记者来说,从题材选择、细节挖掘到行文构思直至落笔,还是相当锻炼人的。我在入职的前几年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申城风景线”大户,以至于有一次到总社培训,一位领导听到我名字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你就是那个经常写‘申城风景线’的记者。”
彼时听到这样的评价,还颇有点失落,怎么人家都是什么大型采访什么重要报道给领导留下印象,到我这,却是因为写了很多“市井小作文”呢?可是,现在回头想来,社会新闻让我快速成长,领导此言也算是另一种褒奖吧。
上海之所以被民间称为“魔都”,不仅仅因为其繁华,还因为上海常发生一些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常年走在潮流的前列,这就为淡季寻找新闻的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比如,每到年关,随着家政服务人员接连踏上返乡归途,上海就会遭遇大面积的“保姆荒”,于是2007年的春节前我着重关注这一群体,高薪留保姆并不少见,但你见过和保姆携手返乡的吗?
当年发现的这个新现象,着实让身处新闻淡季的我高兴坏了,这可真有代表性,于是《申城风景线:追随保姆返乡 申城春运显现新气象》由此诞生,当时连央视新闻都报道过。
除了春运,春节前给海外亲人邮寄包裹的“新民俗”也在偶然间闯入我的视线,过去因为国内物资不够丰富,生活条件有限,逢年过节都是海外往国内寄包裹,丰富国人的节日生活。
可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反向寄包裹渐成一景,包裹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小切口确是外宣的好题材,于是那一年《申城风景线:沪上“爱心”包裹维系学子乡土情》出炉了。
总结下来,淡季里需要的就是眼力、耳力、脚力、思考力,但凡看到有悖于常理的事件,那往往就是新闻的所在。
热门事件+本土热点,真香如果你说,我没在大城市,遇不到那么多新奇事儿,那么善于题材联想与资料整合也是淡季寻找题材的一大法宝,甚至于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世界级体育比赛,看似与你产生不了联系,但只要有心,也能帮助身处淡季的你开拓思维。
你能想象得到,世界杯热潮会影响到成人纸尿裤的销量吗?这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的一则消息,题目《韩媒:“世界杯热潮”令韩国成人纸尿裤热销》,短短一篇文章也就三四百字,却让人从一场希腊队与阿根廷队的比赛中,看到了韩国人生活中颇为有趣的一面。
因为中老年喜欢在家为球队呐喊助威,于是韩国零食品牌“韩果”在那期间销量增长了324%,而为了应对占位等候时发生的内急情况,成人纸尿裤的销量也在那个阶段出现了168%的暴涨,且多为年轻顾客购买。
这是多么有“味道”的一则经济新闻啊,据我所知,很多外媒喜欢进行此种操作,这种稿子看似写经济却不枯燥乏味,看似写民生却又妙趣横生,可为我们提供借鉴。于是,依葫芦画瓢,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之际,我写了一篇《7500余万只中国小龙虾提前引爆“世界杯经济”》。
宠物经济、她经济……某某经济一直是国内媒体爱用的标题,那么世界杯期间,中国又有什么样的“世界杯经济”呢?往这里面挖挖,或许能给淡季的新闻采访增添点“烟火气”。
在这篇“小龙虾”稿件里,国内某大型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恰好给了一个绝佳的切口,从世界杯期间小龙虾消费的异军突起,看中国近几年风生水起的新零售经济以及农产品出口,一篇消息窥百态足以。
东京奥运会期间,因为疫情,我又“故技重施”,再一次从“奥运经济”入手。疫情让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风景,比赛的“空场举行”让中国产的投影仪意外在日本走俏,而宅家运动也带火了线上体育消费,并且还能从中看到国货出海,以及中国制造强大的竞争力,《东京奥运会吸睛又吸金 中国货受欢迎国潮品牌成“顶流”》(注: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解锁报道)可以说篇幅不长,干货不少。
深刨政策背后的新闻富矿最后,淡季巧做“无米之炊”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依靠平时的题材积累,不管是素材的积累,还是人物的积累,这时候都可以派上用场。找到一个当下热门的主题,往深里啃,往广里刨,很多看似不起眼的领域,其实是一个蕴藏巨大的题材库。
简单举个上海分社的实操案例——在线新经济,说句玩笑话,这可是上海分社捉住的“金鸡”,如果说在线新经济是创业就业的新富矿,那它也是新闻记者采访线索的新沃土。
去年4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虽说只是地方性政策,却全盘激活了疫情笼罩下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无接触服务的“疫”外走红,还是生鲜电商的借“疫”破局,关于上海在线新经济的话题常说常新,似乎永远有新意,总是说不完。
基于此,上海分社分别于2020年上下半年分别策划了两组选题——“上海在线新经济”系列和“新经济新面孔”系列,并最终依托于这两个系列的报道实现了总社领导所提倡的“新闻+”顺利“破圈”,分社围绕在线新经济的活动,在分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空前成功。
综上所述,多走多看,善抓社会百态新、奇、怪;多思多想,构建热点选题与本土的连接点;深挖广刨,吃透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与趋势。看,做一名新闻淡季时的“巧妇”,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作者:李佳佳
编辑:段世炜推荐阅读:
新闻老了就没人看?一文解锁“旧菜新做”!
《我和我的父辈》票房破11亿 主流媒体为何频跨界出品电影?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等:以当代性全球性视角呈显党史故事意义
总阅读量超5亿次!这场国际范儿论坛怎样“火出圈”?
对话中新社驻加拿大记者:见证孟晚舟事件的1028天